周晓瑞老师25年扎根农村教育中证所,把青春和心血全给了孩子们。她的故事从东双河镇保民小学开始,那是个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,教室破旧,老师稀缺,她却从没抱怨过。凭着一腔热血,她用行动告诉大家,教育是点亮孩子未来的灯。
刚毕业那年,周晓瑞来到保民小学。学校环境差,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课。她一周上30多节课,忙得脚不沾地。即便这样,她从没想过离开,因为她爱这份工作,爱那些眼巴巴看着她的学生。
2004年,她调到杜河小学,那里是寄宿制学校。八九岁的孩子离开父母,晚上常哭着想家。周晓瑞白天教书,晚上哄孩子睡觉,简直就是他们的“妈妈”。有一次,深夜九点多,一个学生在厕所门口晕倒了。她二话不说,和丈夫租车把孩子送到医院,守到凌晨家长赶来。家长感动得不行,她却说:“当班主任的,哪个不把学生当自己孩子?”
农村学校条件差,机会少,十年前,很多老师考进城里工作。朋友劝她也去,说城里条件好,对孩子教育也好。周晓瑞却摆摆手:“东双河是我的根,我要留在这儿教书。儿子只要努力中证所,农村学校也能出人才。”她说到做到,从没动摇。
她相信,爱是教育的灵魂。她教语文,总是想办法让课堂有趣。比如,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古诗,让孩子们自己演课本剧,课堂上笑声不断。学生不爱学习的,她就多鼓励,哪怕进步一点点,也会当众表扬。慢慢地,连最调皮的孩子都开始认真听课。
周晓瑞不光教书,还特别关心学生。班上有个女孩,家里穷,衣服破旧,她悄悄买了新衣服送去。女孩不好意思收,她就笑着说:“穿好看点,学习更有劲!”女孩后来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,每次提起周老师,眼里都亮亮的。
她对教学要求高,备课从不马虎。课前翻教材、查资料,课后琢磨怎么让学生更爱学。她试过用游戏教单词,用小组讨论讲课文,学生学得开心,成绩也上去了。她的课多次被评为省市区一等奖,2018年和2023年还被评上省市“骨干教师”。
她不光教学生,还带年轻老师。学校新来了几个老师,不会备课,她就手把手教,分享自己的教案。年轻老师说,周老师像个大姐,啥事都帮着解决。她却说:“农村学校得靠大家一起撑起来。”
周晓瑞的故事让人感动,也让人思考。教育不是只在城里发光,农村的课堂一样能培养栋梁。她的坚持告诉我们,只要有心,哪里都能种出希望。她的选择也让人好奇:如果是你,会不会像她一样,守在乡村中证所,守住初心?
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